湖北成考語文測試題旨在模擬實際考試的形式和難度,讓你在備考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適應考試的要求。通過基礎測試題的練習,考生可以回顧和鞏固已經學習過的語文知識點,包括文學常識、文言文閱讀等。通過練習模擬題目,考生可以熟悉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,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性。基礎測試題可以幫助考生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,發(fā)現自己的強項和弱項,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。
一.選擇題:
1.下列各句所選用的修辭手法順次是()
(1)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。
(2)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
(3)南國之秋,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,比如廿四橋的明月,錢塘江的秋潮,普陀山的涼霧,荔枝灣的殘荷等等,可是顏色不濃,回味不永。
(4)聽得道一聲去也,松了金釧。
A.比方、夸大、排比、對偶
B.排比、比較、比方、夸大
C.對偶、比較、比方、夸大
D.對偶、比方、排比、夸大
參考答案:D
2.下列詩歌中以棄婦為敘事主人公的是()
A.《國殤》
B.《上邪》
C.《詩經·衛(wèi)風·氓》
D.《行路難》
參考答案:C
3.成語“土崩瓦解”出自()
A.《莊子》
B.《孟子》
C.《論語》
D.《左傳》
參考答案:C
4.本文在記敘馬伶與李伶第二次比賽時所用的辦法是()
A.順敘
B.倒敘
C.插敘
D.分敘
參考答案:B
5.魯迅《燈下短文》發(fā)表在()
A.《語絲》
B.《莽原》周刊
C.《小說月報》
D.《創(chuàng)造》周刊
參考答案:B
6.表現鶯鶯對實際不滿更激烈的曲詞是()
A.前暮私情,昨夜成親,今日別離
B.有夢也難尋找
C.蝸角虛名,蠅頭微利,拆鴛鴦在兩下里
D.但得一個并頭蓮,煞強如狀元及第
參考答案:C
7.“信誓旦旦”一語出自()
A.《詩經·衛(wèi)風·氓》
B.《短歌行》
C.《國殤》
D.《行路難》
參考答案:A
8.巴金的《激流三部曲》是()
A.《霧》《雨》《電》
B.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
C.《消亡》《新生》《寒夜》
D.《霧》《春》《秋》
參考答案:B
二、文言文閱讀
范雎說秦王
范雎至秦,王庭迎,敬執(zhí)賓主之禮。范雎推讓。
是日見范雎,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。秦王屏左右,宮中虛無人,秦王跪而請曰:“先生何()幸教寡人?”范雎曰:“唯唯。”有間,秦王復請,范雎曰:“唯唯。”若是者三。
秦王跽曰:“先生不幸教寡人乎?”
范雎謝曰:“非敢然也。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,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。若是者,交疏也。已一說而立為太師,載()俱歸者,其言深也。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,卒擅全國而身立為帝王。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,是周無天子之德,而文、武無與成其王也。今臣,羈旅之臣也,交疏于王,而所愿陳者,皆匡君之事,處人骨血①之間。愿以陳臣之陋忠.而不知道王心也,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。
“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,知今日言之于前,而明日伏法于后,然臣弗敢畏也。大王信行臣之言死缺少以為臣患亡缺少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②披發(fā)而為狂缺少以為臣恥。五帝之圣而死,三王之仁而死,五伯之賢而死,烏獲之力而死,奔、育之勇焉而死。死者,人之所必不免也。處必然之勢,可以罕見補于秦,此臣之所大愿也,臣何患乎?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,夜行而晝伏,至于菱水③,無以餌其口,坐行蒲服④,乞食于吳市,卒興吳國,闔廬為霸。
“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,加之以幽囚,終身不復見,是臣說之行也,臣何憂乎?箕子、接輿,漆身而為厲,被發(fā)而為狂,無益于殷、楚。使臣得同行于箕子、接輿,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,是臣之大榮也,臣又何恥乎?臣之所恐者,獨恐臣死之后,全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,是以杜口裹足,莫肯即秦耳。足下上畏太后之嚴,下惑奸臣之態(tài),居深宮之中,不離保傅之手,終身藺惑,無與照奸,大者宗廟滅覆,小者身以孤危。此臣之所恐耳!若夫窮辱之事,去世之患,臣弗敢畏也。臣死而秦治,賢于生也。”
秦王跽曰:“先生是何言也!夫秦國僻遠,寡人愚不肖,先生乃幸至此,此天以寡人慁⑤先生,而存先王之廟也。寡人得授命于先生,此天()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。先生奈何而言若此!事無大小,上及太后,下至大臣,愿先生悉以教寡人,無疑寡人也。”范雎再拜,秦王亦再拜。
(選自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五》)
【注釋】①骨血:這兒指宣太后與秦昭王的母子聯系。②厲:通“癩”。③菠水:即溧水,在今江蘇省西南部,附近安徽省。④蒲服:同“匍匐”。⑤慁(hùn):打擾,煩勞。
9.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,不正確的一項是
A.王庭迎庭:通“廷”,在朝廷上
B.范雎謝曰謝:抱歉
C.皆匡君之事匡:糾正
D.無以餌其口餌:食物
參考答案:D
解析:“餌”是“喂”的意思。
10.將文言虛詞順次填人文中括號內,最恰當的一組是
A.以而所以
B.乃與有以
C.乃而有以
D.以與所以
參考答案:D
解析:榜首處“何以”是一個固定結構,即“以何”標明“用什么;怎么”的意思;“與”與“俱”標明“和……在一起”的意思;“所以”標明“·........的原因”,“有以”是“有道理;有規(guī)律”的意思,顯著此處應為“所以”。
11.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歸納,不正確的一項是
A.秦王請范雎賜教,范雎接連三次說“好,好”,卻義不具體陳說,主要是他以為自己客處他鄉(xiāng),與秦王聯系疏遠,想要面陳卻不知秦王的心意。
B.呂尚遇到文王的時候,聯系牛疏。文王卻一與他攀談,就任命他做太師,終究,據有大下而成為帝王。
C.范雎憂慮自己像伍子胥那樣進獻謀略,卻被禁閉起來,義憂慮自己會得到像箕子、接輿那樣裝作發(fā)狂的恥辱,因而不敢向秦王陳說自己的定見。
D.范雎以為秦王上怕太后的嚴峻,下受奸臣的假裝威逼,沒法洞察奸佞,可能會導致王室覆火,自身陷于孤立風險的境地,這是他最感到害怕的。
參考答案:C
解析:由“臣何憂乎?”“臣又何恥乎?”可以看出。
12.下列用“/”給文中劃波濤線句子斷句,正確的一項是
A.大王信行臣之言/死缺少以為臣患/亡缺少以為臣憂/漆身而為厲/披發(fā)而為狂/缺少以為臣恥
B.大王信/行臣之言/死缺少以為臣患/亡缺少以為臣憂/漆身而為/厲披發(fā)/而為狂缺少/以為臣恥
C.大王信行臣之言/死缺少/以為臣患/亡缺少/以為臣憂/漆身而為厲/披發(fā)而為狂/缺少以為臣恥
D.大王信/行臣之言/死缺少/以為臣患/亡缺少以為臣憂/漆身而為/厲披發(fā)而為狂/缺少以為臣恥
參考答案:A
解析:先通讀句子,澄清大意;再捉住“言”“患”“亡”“漆身”“披發(fā)”“缺少”等動詞,名詞,固定結構來斷句。
13.把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。
(1)獨恐臣死之后,大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,是以杜口裹足,莫肯即秦耳。
(2)秦王跽曰:“先生是何言也!夫秦國僻遠,寡人愚不肖,先生乃幸至此,此天以寡人慁先生,而存先王之廟也。”
參考答案:⑴只是怕臣死之后,全國人見我因盡忠而死,所以閉口不言,停步不前,沒有人肯到秦國來罷了。⑵秦昭王長跪著說:“先生,這是什么話呢!秦國地處偏僻,寡人又愚笨無能,有幸承先生到來,這是上天讓寡人得以麻煩先生,保存先王的宗廟啊”。
三、簡答題
14.對于培根的“學問訓練天性,而其自身又受閱歷的訓練”這句話我們應怎么了解?
參考答案:這句話講了學問與閱歷的聯系,意思是說學問和知識可以改動人們的天性,而其自身又建立在閱歷的基礎上,并接受閱歷的考驗。這種認識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。
以上就是關于湖北
成考高升本語文基礎測試題(十)的有關內容。總的來說,通過基礎測試題,考生可以更好地規(guī)劃自己的復習計劃,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內容。語文基礎測試題對于考生的知識鞏固、解題技巧提升、學習效果檢驗、考試準備和語文應用能力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。